大禹之州
禹州城市新门户

禹州刘沟豆腐和刘秀的传说

禹州是河南省政府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面积1470平方公里。境内山清水秀,物产丰富,味美色鲜的食材很多,比如刘沟豆腐,真是好吃不贵,老少皆宜。

在火龙镇刘沟村,制作豆腐的作坊有三十多家,最著名的是永正豆腐坊。据坊主人刘永正介绍,他家祖祖辈辈做豆腐,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。

做豆腐要经过以下工序:选豆、浸泡、清洗、磨浆、滤渣、煮浆、点浆、蹲脑儿、压榨,最终成为豆腐。几十年来,刘永正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做豆腐,从不偷工减料,不投机取巧。他家的豆腐,味道纯正,口感筋道,香味四溢,令人垂涎。

 

 

 

关于做豆腐的起源,追溯历史,其发源地在安徽淮南八公山一带,是由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发明的。刘安尚文重才,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,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有八位:左吴、李尚、苏飞、田由、毛被、雷被、伍被、晋昌,被封为八公。刘安与门客常在一座山中著书立说,研究天象,编制历法,冶丹炼沙,这座山就被称为八公山。刘安渴望长命百岁,四下寻找“炼仙丹”之术,多年未果。

一天,他胸中烦闷,外出散心,忽见对面山上走来一位老人,虽须发皆白,但神采奕奕,健步如飞。刘安大惊,疑是神仙,便求长生不老妙方。老人说:“你如果吃了用磨盘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,就可长寿。”刘安说:“请问先生,可否告诉具体的做法?”老人说:“天机不可泄露,念你心诚,我将秘方授予你,附耳过来。”刘安即刻带领门客,取八公山上最清澈的的珍珠泉的泉水和淮南平原盛产的大豆,如法炮制,反复实验,终于制出了脍炙人口的豆腐。

 

 

还有一种传说:刘安炼丹配料时,不慎将石膏掉进乳白色的豆浆里,不一会,奇迹出现了,只见纯白的豆浆逐渐凝成絮状,继而成了鲜嫩柔滑的豆腐。刘安求长生丹没有结果,却偶然得到了上佳食品豆腐,可谓是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。从此,制作豆腐之法就从八公山下传播开来。

 

 

 

总之,豆腐一旦问世,以它味道鲜美、营养价值高被食客喜爱。刘安将豆腐进贡到长安皇宫,得到当朝皇帝和后妃的推崇,很快在达官贵人家的餐桌上流行开来。

 

 

 

淮南八公山离禹州数百公里,豆腐的制作工艺是怎么越过千山万水,传播到禹州市火龙镇刘沟村的呢?这跟汉朝的一段历史有关系。

相传西汉末年,外戚王莽篡位,改汉朝为“新”朝,大肆杀戮刘氏宗亲,许多刘姓子孙被追杀殆尽,惟有青年才俊刘秀足智多谋侥幸逃走,王莽为了斩草除根,率领大军一路追杀刘秀。刘秀为逃脱王莽兵马追捕,率几百兵将途径禹州市火龙镇一带,慌乱中闯入一条土沟里,沟底荒草很深,沟岸上树木繁茂。进到沟里后意外发现沟内有不少被凿出的洞窟,刘秀率众躲到洞中,幸运地逃过王莽的搜捕。

 

 

刘秀等人被追捕多日,人困马乏,缺食少药,还有不少伤病员,都饱受饥饿和伤痛的煎熬。当地居民出于对刘氏皇族的忠诚和对王莽篡位的不满,纷纷省下自己的口粮为刘秀解燃眉之急。但因人马过多,无法根本解决粮草问题。刘秀看到这里盛产大豆,如果将大豆制作成豆腐,既能果腹充饥,又富含营养使兵卒增加战斗力。刘秀下令随行人中熟悉豆腐制作工艺的人就地取材,用大豆制作豆腐,解决了当时兵马饥饿的困难。

 

 

美味而且营养的豆腐,帮助刘秀一行人度过了难关。为报答容留之情和救助之恩,临离开这个村子前夕,刘秀命随从将豆腐的制作技艺传授给了当地居民,部分重伤病员因不能继续奔波,就留在沟内静养。此后,这些驻留人员渐渐的与当地人通婚定居于此。东汉建立后,刘秀就是光武帝。为纪念这段历史,火龙镇一代的人们把刘秀避难呆过的这条沟称作刘沟,荒沟附近的村庄就叫刘沟村,这个村子制作的豆腐,也被唤作刘沟豆腐

 

 

豆腐的吃法很多:凉拌、煎、煮、炸、烧、烩、炖等,加上各种不同的调料调味,因而便有了各种不同的风味。麻婆豆腐,家常豆腐,小葱拌豆腐,香辣豆腐家喻户晓;豆腐还可用来褒汤,其中极具营养价值的鱼头豆腐汤,芝麻叶豆腐汤,味道都鲜美无比,为百姓所喜爱。

有一首诗形容豆腐:“一身清淡七分水,通体晶莹四面光,富贵贫穷皆厚爱,人人称其菜中王。”

 

 

善良的刘沟人救助了落难的光武帝刘秀,也为自己赢得了可以安身立命的制作豆腐的技艺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中原福地刘沟村,从王莽追刘秀至今,已经在历史的不断更替中继续前行了近2000年。其间有过战争的浩劫,有过自然灾害的侵扰,制作豆腐的技艺不但从未失传,而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!尤其随着禹州市建设美丽乡村工程的开展,现在的刘沟村经济更繁荣,环境更加美丽,村民生活更幸福。

赞(0)
转载请标明出处禹州社区 » 禹州刘沟豆腐和刘秀的传说